每個人都會有情緒,孩子當然也會有。孩子的情緒總是不穩定的,有的時候上一秒還是乖巧可愛的萌娃,下一刻可能就變成了哭鬧不停折磨人的熊孩子,哭鬧,發脾氣,摔東西,耍賴......任你怎樣苦口婆心的教導,甚至妥協都無濟于事。
我們很多父母會在孩子鬧脾氣時習慣講道理,希望孩子能明白,從而控制情緒。而有些父母則不愿多費口舌,直接動用武力,對孩子進行打罵。
從不曾想,這個時候,孩子正處于情緒崩潰的邊緣。
沒有被察覺和接納的情緒,就像一顆隱藏著的炸彈,隨時都會爆炸。
在這種情況下,這些事家長們千萬不要做。
一、以暴制暴
不要說“再鬧,就給我試試看!”“不乖就把你趕出門”之類的嚴懲、恐嚇和威脅話語。這樣做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,甚至會導致孩子采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。
二、無條件順從
不做孩子情緒的奴隸。不要用“不哭,就給你買玩具”“給你玩手機,不要哭了”“不哭,就帶你去吃好吃的”等賄賂、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。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,反而讓孩子學會了“情緒勒索”。
三、給孩子的情緒貼標簽
不要用“你是壞孩子”“真是個愛哭鬼”“你怎么這么淘氣”等這類言語給孩子貼“負面標簽”,這會扭曲孩子的自我認知,從而導致孩子形成自卑人格。
四、一味地說教
不一味地說教孩子。
當孩子傷心、難過、生氣的時候,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,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。這個時候家長們越說,孩子反應反而會越激烈。
五、歸咎“他人”
比如,“跌倒了不痛!都是地板害的!”,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,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,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,容易養成遇到挫折“只會怪別人”的惡習。
六、強硬忽略
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。這樣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,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,進而筑起一道心墻,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。
其實,當孩子有不滿、憤怒、悲傷的情緒時,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,而不是說教。他希望你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,支持他,鼓勵他。
而作為父母,愛孩子,首先得先懂孩子,要從懂孩子的情緒開始。
01、接納孩子的情緒
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,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,因此沒有對錯之分。它是一種能量,一旦涌現了,絕不會憑空消失。
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,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,接納孩子的情緒。當孩子知道你愿意理解他的感受時,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淀下來。
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·麥克納馬拉博士曾說過:"讓孩子將脾氣發完,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。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,阻止發脾氣才是。"
理解并接納孩子的情緒,才是父母給予最大的包容。
02、幫助孩子做有效的情緒疏導
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,李玫瑾曾經提出過,在對待孩子發脾氣時,父母應該做到四個不要:一不要罵;二不要打;三不要說教;四不要走開,但一定要溫柔而堅定地拒絕。
當沖突發生的時候,作為父母要學會用共情式的"代入角色法"進行角色轉換。
在孩子宣泄情緒時,父母要把這份代入的感受表達出來,例如:看你哭得這么傷心,一定很難過,對不對?”,響應孩子的感受,對他表明你理解他。
03、引導孩子調整認知
在孩子情緒宣泄完了之后,再用詢問的方式,問孩子原因,引導他正確地表達和處理情緒,更重要的是要告訴他,不要一味地沉浸在情緒中不可自拔,要去面對問題,解決問題。
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,不同的是失敗者被情緒所控制,而勝利者卻控制著情緒。
為人父母,是一場修行,愿我們都能看見孩子,懂得孩子,做好孩子情緒的引路人~